气象专家解读
今年我市暴雨咋恁多
本报记者 李娅飞 通讯员 张泽慧 2020-08-05 02:08
近日,夏邑县王集乡韩庙村群众在疏浚沟渠。连续降雨过后,该县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灾后自救。 夏 天 摄
为了防大汛,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连日来,宁陵县县防办、县水利局、县应急管理局、消防部门等在大沙河举行防汛应急救援演练。 吕忠箱 摄
入汛以来,我市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明显增多,暴雨蓝色预警、暴雨黄色预警、大风天气、雷雨天气、暴雨短时等天气预报不间断发布,尤其是7月21日16时至22日14时,我市出现了大暴雨天气,全市平均降水量123.9毫米,为今年入汛以来我市最强的一次暴雨天气。那么,今年我市暴雨为什么这么多?又有哪些特征呢?8月4日,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相关气象专家。
汛期气象概念知多少?
什么是暴雨呢?据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朱世红介绍,暴雨是指短时间内产生较强降雨(24小时降雨量≥50毫米)的天气现象,同时还有大暴雨(24小时降雨量100—249.9毫米)和特大暴雨(24小时降雨量≥250毫米)两个等级。
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,是我市强降水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,市气象和防汛部门都会将其视为防汛的重点时期,即“七下八上”关键期。在此期间降雨集中,降水强度大,降水量远远超过其他时期。
为什么“七下八上”会如此多雨呢?朱世红说,这是因为“七下八上”多雨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有密切关系。
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(简称“副高”),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。副高控制区域外围盛行上升气流,易产生强降水;副高控制区域内盛行下沉气流,易出现高温晴热天气。7月下旬前后,随着副高北抬,我市处于副高外围北侧,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,为我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。这些暖湿气流一旦与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相遇,就促使水汽产生凝结,很容易形成强降水。
当“七下八上”关键期过去,我市处于副高控制之下,将出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。
今年我市暴雨过程成因是什么?
入汛以来,我市降雨过程多、持续时间长、累计雨量大,造成城市部分道路积水、农田渍涝等灾害。随着副高南北摆动,其外围的西南气流为我市源源不断地输送充足的水汽,配合低层低涡和切变线,致使我市自6月份以来降水偏多。6月11日至12日、6月15日至18日、7月11日至12日、7月21日至22日、8月2日至4日我市均出现暴雨、大暴雨天气过程。
今年我市暴雨过程有什么特征?
据统计,6月至7月,我市累计降水量310.5毫米(民权)至701.4毫米(夏邑)。其中6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195.2毫米,较常年偏多124%;7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267.6毫米,较常年偏多38%。8月1日至4日,我市连日出现阵雨、雷阵雨天气,部分地区暴雨、大暴雨,降水分布不均,主要降水出现在我市中西部地区。截至4日早上6时,我市累计降水量4.9毫米(永城)至129.2毫米(民权),全市平均降水量34.3毫米,强降水时段多出现在下午至夜间,最大小时雨强达到93.4毫米。
汛期气象部门出了哪些硬招?
入汛以来,尤其是当前正值“七下八上”防汛减灾关键期,全市气象部门加强应急值守和业务值班,全市8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、1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、1辆应急监测指挥车、186个区域自动观测站,迅速发挥立体化气象灾害精密监测网络优势,地面雨情每10分钟更新1次,雷达组网拼图6分钟1次,遥感监测30分钟扫描1次,现场更是做到分钟级监测,对暴雨影响区域及其上下游开展全方位不间断监视,仅6月至7月就向市委、市政府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报送13期重要天气报告,为雨情变化提供翔实、可靠的研判决策依据。
市气象台台长张艳玲介绍,6月至7月,我市通过手机短信、互联网、微信、微博等共发布38个预警信号,信息直达各级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。
据市气象台预测,8月我市易出现强降水天气,降水量130mm至160mm(平均149.9mm),较往年偏多0—2成。需关注短时强降雨过程可能造成的城市内涝。重点关注雷暴大风、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对农业、交通运输和生产生活等造成的不利影响。